感覺的延伸稱為「空間」,空間的連續稱為「時間」;在三維有時間,但沒固定的空間,因為空間不斷地改變,非三維沒有時間,但有固定的空間。
讀到這段空間與時間的關係,霎時有點茫茫然,彷彿自己也跌入三維空間,分不清自己到底在哪邊?姑且不以科學的角度來剖析這個現象,就以現實生活來說吧!
此時,認真的問問自己:「我在哪裡!?」
仔細觀察,你會發現,隨著時間改變,整個空間也隨著變化,就好比佛家所說的:「四相;生、住、異、滅」,這也代表空間裡的一切,都是不斷不斷在變,包括自己的心念。
然而,在人與人之間,是否也是如此呢?這我就不知道了!
三間;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。彼此之間,暗藏著許多玄機,你是否也曾思考過呢?
星期四, 8月 03, 2006
沒錢
稍早瀏覽Rodoo(蕃薯藤的blog),正如火如荼舉行「夏日的BLOG傳說」;報名參加網友必須連續三十天不間斷的張貼,這是需要恆心的。
其中,「3000元過30天,縮衣節食大挑戰」最使人注意;三十天只花三千元,平均算,每天只花一百元,這相當有趣也值得學習。
富裕的時代,人人習慣享受物質,吃好、穿好、住好...奢華的生活型態,視為理所當然。
有錢的時候,要想到沒錢的時候;時下青年人,習慣有錢生活,不曾真實的體會沒錢的日子,那種所謂窮困的生活,一旦無常發生,宛如天堂墜落地獄一般。
毫無理智的人,開始以「卡」度日,盡情忘我的享受消費,沒錢還款,衍生出所謂卡債族、卡奴..等特有名詞。
根據媒體報導,臺灣中小學學生超過三成是「伸手族」,也就是每十人當中,超過三人都是靠父母親伸手要零用錢。
報導也指出,外界誘惑愈來愈多,中小學生很容易因抵抗不了誘惑導致偏差行為,例如,分不清楚什麼是「需要」、什麼是「想要」,當中小學生「想要」時就當「伸手族」向父母要錢。這群「伸手族」習慣「想花就花」,如果沒留意與指導,未來很容易就變成「刷爆族」或「卡債族」。
的確!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二者乍看很相似,仔細思考與判斷,其實,大有不同呢。
其中,「3000元過30天,縮衣節食大挑戰」最使人注意;三十天只花三千元,平均算,每天只花一百元,這相當有趣也值得學習。
富裕的時代,人人習慣享受物質,吃好、穿好、住好...奢華的生活型態,視為理所當然。
有錢的時候,要想到沒錢的時候;時下青年人,習慣有錢生活,不曾真實的體會沒錢的日子,那種所謂窮困的生活,一旦無常發生,宛如天堂墜落地獄一般。
毫無理智的人,開始以「卡」度日,盡情忘我的享受消費,沒錢還款,衍生出所謂卡債族、卡奴..等特有名詞。
根據媒體報導,臺灣中小學學生超過三成是「伸手族」,也就是每十人當中,超過三人都是靠父母親伸手要零用錢。
報導也指出,外界誘惑愈來愈多,中小學生很容易因抵抗不了誘惑導致偏差行為,例如,分不清楚什麼是「需要」、什麼是「想要」,當中小學生「想要」時就當「伸手族」向父母要錢。這群「伸手族」習慣「想花就花」,如果沒留意與指導,未來很容易就變成「刷爆族」或「卡債族」。
的確!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二者乍看很相似,仔細思考與判斷,其實,大有不同呢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